發表時間:2009-11-09 文章來源:
此語并非危言聳聽。資料顯示,近20多年來,我國共批準了40多個一類化學新藥。但是,絕大多數已經奄奄一息,根本沒有能力與外資藥抗衡。如今,在慢性病領域,外資藥品長驅直入,幾乎壟斷了市場。而中國醫藥企業的創新能力基本被摧毀,創新動力也越來越弱,絕大多數企業只能靠仿制藥生存。長此以往,進口藥一旦獨霸江湖,中國人將不得不吃“天價藥”。
那么,國產創新藥為何“長不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生存環境。例如,有的創新藥審批時間太長,挫傷了企業的積極性;有的創新藥誕生不久,就會冒出多家同類仿制藥,知識產權無法得到保護;有的遲遲進不了醫保目錄,市場無法打開,最終被拖垮。事實上,對于創新藥來說,專利期就是生命。一般來說,新藥發明專利期是20年,從研發到生產往往需要10多年,如果不能盡快進入醫保目錄,等到鋪開市場時,專利期基本已過。而新藥研發投入高、風險大、周期長,如果無法早日獲得利潤回報,企業就會陷入困境。因此,國產創新藥大多難逃“科研成功,市場失敗”的命運。
更重要的是,中國藥企與外資藥企無法享有同等“國民待遇”。在專利期內的進口藥,可以高額定價;過了專利期的進口藥,仍以所謂“原研藥”的名義,繼續保持高定價,有的甚至比國外價格還高,依然能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同時,我國在藥品招標時,把“原研藥”作為一個單獨的質量層次,使其沒有競爭對手,價格得到保護。而醫院采購藥品實行“一品兩規”政策,實際上就是一個進口藥和一個國產藥。如此一來,國產藥低價廝殺,進口藥坐收漁利。由于進口藥享受了“超國民待遇”,利潤和市場推廣費遠遠超過國產藥品,因而銷售一路攀升。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下,中國藥企很難再有實力研發新藥。
其實,中外藥企無法享受同等待遇,既不符合國際慣例,也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則。從短期看,這種做法似乎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資,但從長遠看,不利于整個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因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只有創造一個公平的“游戲規則”,讓企業合理有序競爭,才能保持國民經濟的活力。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的發展中國家。如何用有限的財力,維護最大多數人口的健康,是醫改的緊迫課題。當前,群眾看病貴呼聲強烈,而看病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藥價高,尤其是進口藥定價過高。因此,有關部門應盡快改變不合理的藥物政策,為中外藥企創造平等的競爭機會。惟其如此,中國的創新藥才能脫穎而出,百姓才能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