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點擊刷新驗證碼

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快速搜索
今天是:
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新聞 >> 下游產業
 今日最新導讀

醫藥生物:產業化發展正當時

發表時間:2010-01-16   文章來源:

    預計到2015年,生物產業的產值規模將超過3萬億,將成為我國的新興支柱產業。生物醫藥、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農業等成為國家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可謂大有可為

  據國家生物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長王昌林預測,到2015年,中國生物產業的產值規模將超過3萬億,到2020年會達到6萬億左右,超過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規模,成為我國的新興支柱產業。

  在世界大國紛紛發力生物產業的今天,如果中國能夠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并著重推動創新成果有效產業化,就能攻下這座生物經濟時代的高峰。

  2009年6月,國家發布《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提出促進生物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加速生物產業規模化、集聚化和國際化發展的政策目標,其中生物醫藥、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農業成為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本刊記者專訪中咨公司石化輕紡業務部化工處處長易靜薇、合作業務處處長郭琛、輕工處處長樂有華、農林水業務部農林處處長董懿曼,解讀以上4項重點發展領域。

  疫苗芯片支撐生物醫藥產業

  《中國投資》:疫苗研制已經成為現今世界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疫苗行業發展情況如何?面臨哪些瓶頸?針對世界性的疫苗行業發展黃金期有何對策?

  易靜薇: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正處于飛速發展階段。但是我國各種病原體感染和傳染病發病人數居全球之首,各種傳染病反復流行,新發傳染病的不斷產生,嚴重危害人民健康水平,沖擊社會秩序,已經成為制約社會和諧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嚴重因素之一。因此我國更需要在疫苗的研發上加大投入力度,豐富疫苗品種,更新疫苗研發技術,加快疫苗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究速度,為人民群眾提供有效、安全的疫苗,為和諧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我國目前共有疫苗生產企業38家,能生產預防26種傳染病的44種疫苗。對比國際市場,我國疫苗生產企業數量偏多,規模較小,國際疫苗生產主要由歐美發達國家供應,形成了賽諾菲巴斯德(ASP)、輝瑞(惠氏)、默克、葛蘭素史克(GSK)、諾華5強爭霸的格局。由于經濟和其他技術因素的影響,我國疫苗生產企業除在個別品種上有比較優勢外,總體上還處于比較落后的局面。

  我國所生產的疫苗以仿制為主,兼或引進技術消化吸收。造成我國疫苗生產企業技術較為落后的主要因素在于我國尚未掌握關鍵技術,包括:細胞規;囵B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疫苗佐劑。而基因工程開發技術雖然形成規模也仍處于較為落后地位,技術向產業轉化的能力也是薄弱環節。

  今后我國疫苗產業將以急發、多發和新發的,對人類具有重大危害的傳染病為疫苗品種研究目標,以構建產業化和技術平臺為形式,提供疫苗技術和品種儲備;開展人畜共患病疫苗的研究,加強技術儲備;將新型細胞基質和培養技術規;约皞鹘y疫苗的更新換代有機結合,發展新型細胞基質和哺乳動物細胞規模化培養技術;進行現有傳染病疫苗的接種后流行病學和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為應對新發傳染病做好基礎工作;選擇幾種危害大,傳染性強、流行范圍廣的傳染病,進行嚴格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為充分利用我國人員多,病員廣的優勢,為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疫苗提供支撐作用;選擇幾個必須利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手段來研制疫苗的傳染病,以這些傳染病的病原體為加強基因工程載體的研制,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工程載體,提高我國疫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研制新型佐劑和粘膜免疫投遞技術為主要途徑,為研制新疫苗提供基礎保障。

  目前我國生物芯片產業化發展現狀如何?我國生物芯片產業有多大的投資規模?

  易靜薇:我國生物芯片研究始于1997-1998年間。從2000年開始,國家陸續投入近5億元人民幣,建立了北京、上海兩個生物芯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加強我國在這一新興高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化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五”期間,國家“863”計劃重點組織實施了“功能基因組及生物芯片研究”重大專項,對生物芯片的系統研發給與了傾斜性支持。

  目前,生物芯片產業在我國已初見端倪,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兩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龍頭,天津、西安、南京、深圳、哈爾濱等地近50家生物芯片研發機構和30多家生物芯片企業蓬勃發展的局面。北京博奧、上海生物芯片、天津生物芯片等企業已成為我國生物芯片產業的主導力量。

  我國生物芯片已取得一批研究成果,在PNAS等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篇,申報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與感染性疾病和腫瘤相關的標志基因簇和新基因753個。2000年以來我國生物芯片共獲得20余個國家新藥證書、醫療器械證書;申請國內專利400余項、國外專利100余項;同時,共有近400種生物芯片與相關產品問世,涉及基因、蛋白質、細胞和組織等方面。

  生物材料:產業化步伐漸行漸近

  下一步我國著重發展的生物材料主要涉及哪些種類?相關產業化情況如何?

  郭琛:隨著石油資源的日趨減少和以石油為原料的合成材料大量應用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日益凸顯,塑料產業界在努力尋找這樣一種解決途徑:如何能夠不以石油為原料而代之以可再生的生物質原料(如淀粉、纖維素等),來生產可降解的塑料,既能節約石油又能保護環境,也不會改變人們幾十年來已經形成的大量使用塑料的生活習慣。

  其實,我國從“九五”開始,就不斷加大對生物材料方面的投入,特別是“十五”“十一五”期間,國家發改委在高技術產業化專項中支持了10多個生物基材料產業化示范工程建設,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生物材料的發展。

  目前,聚乳酸(PLA)、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等可完全降解的生物基材料已經開始進入自主開發技術的產業化階段,有5個萬噸級示范裝置正在建設。淀粉塑化共混型材料(可稱為半生物基材料)已經實現規模化生產并大量應用,生產企業至少在20家以上,但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淀粉摻混比例在30%-80%之間。

  由于技術路線和開發難度不同,PHA系列生物材料在我國的基礎研究開展較早,多家企業正在進行工業化試驗和小規模生產。PLA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但發展節奏較快,正處于工業化試驗和小批量生產階段。這兩種類型的生物基材料可能將成為未來我國生物材料產業發展的主導品種。

  我國生物材料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在生產環節的大規模工業化技術是否成熟和生產成本能否大幅度降低,二是在應用環節的加工技術水平能否使產品性能滿足需要和加工成本進一步降低。與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這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總體技術水平上還有一定的差距,高附加值產品(如醫用植入材料等)開發不足,市場應用推廣方面也缺少配套鼓勵政策。

  隨著我國自主開發生物材料不斷加快產業化進程,在包裝材料、醫用材料、一次性日用品等方面的推廣應用也將相應迅速發展,未來我國生物基材料可望成為合成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爭取到2020年我國生物基材料可替代10%的聚烯烴合成材料。此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生物材料生產發展到一定規模時,能否獲得充足、廉價的原材料可能成為一個瓶頸。

  非糧燃料乙醇:

  下一步產業化重點

  目前我國發展非糧燃料乙醇有何進展?產業化下一步如何行動?

  樂有華:在非糧燃料乙醇方面,近年主要進展是廣西年產20萬噸木薯原料燃料乙醇項目建成投產,廣西壯族自治區封閉推廣車用乙醇汽油。

  在纖維素乙醇產業化方面,主要是山東龍力乙醇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的年產1萬噸酶解工業纖維廢渣制取乙醇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于2007年12月開始試生產,2008年6月通過竣工驗收,實現連續生產,月產量已突破400噸。從世界纖維素乙醇產業化進展看,雖然各主要國家都在大力推動纖維素乙醇的研發,但目前實現較大規模工業化連續生產的,也僅有這個項目。該項目采用玉米芯廢渣為原料生產乙醇,免去了原料收集、運輸、儲存和預處理工序,大幅度降低固定資產投資和生產運營成本,為世界首創,已基本具備技術基礎,單位產品成本達到每噸6千元級,若輔以國家政策扶持,在經濟上顯得可行,具備根據當地原料條件進一步大規模發展的條件。但該項目的實施是基于當地獨特的玉米芯廢渣原料優勢,不具有廣泛推廣價值?傮w來看,纖維素乙醇的產業化,原料收集困難、原料預處理難度大、降解成本高、糖利用率低等產業化瓶頸仍然沒有獲得突破,我國其他單位纖維素乙醇研發中單位乙醇成本仍然處在萬元級水平,尚不具備產業化基礎。在可預見的未來,纖維素乙醇產業化仍有難度,是生物能源領域產業化的重點方向之一。

    我國生物能源領域投資情況如何?可預測的今后幾年發展態勢如何?

  樂有華:目前,有條件的省市大都編制了本地區生物燃料乙醇發展專項規劃,我國也有多個非糧燃料乙醇項目在大力推進前期工作。但自從廣西年產20萬噸木薯原料燃料乙醇項目獲得國家核準并建成投產后,還沒有一個新的項目再得到核準,我國生物能源領域的投資,除生物質秸稈發電外近年基本處于停滯狀態。今后幾年,生物能源產業的發展仰賴于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動,鑒于每噸非糧燃料乙醇大約需要配套建設4畝非糧原料基地,而我國可利用土地特別是耕地資源有限,今后可開展一些甘薯、甜高粱、玉米芯廢渣原料燃料乙醇生產試點工作,在有條件地區繼續推進木薯原料燃料乙醇。

  生物農業:投資抑制產業化

  我國目前在生物農業產業方面投資情況如何?

  董懿曼:據專家對前些年年平均建設投資的初步估算,全國生物農業產業的產前投資在5-10億元,產中投資在30-50億元,產后投資在3-5億元。與發達國家相比,或者與國際大型的生物產業公司相比,我國生物農業產業鏈每個環節的投資是遠遠不夠的。整體看,我國生物農業發展存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生產規模小、產量低、生產成本高、相關服務體系不完善的狀況。在有限的投資前提下存在多頭投資,科研領域、企業之間均存在惡性無序競爭,國家缺乏有效的機制對各部門、各類投資進行統籌和協調管理。

  當前我國生物農業產業化重點何在?

  董懿曼:生物農業包括轉基因育種、動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飼料和生物農藥幾大領域,其中,生物(轉基因)育種是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最有潛力的一個領域。

  我國轉基因農業的研究和開發居世界中等水平。轉基因產品市場競爭力還不強,整體上還處于產業化發展初期。在我國,轉基因植物的研究起步較早,步入商品生產的進程相對較快。在國家“863”計劃、“轉基因植物研究與產業化專項”和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生物育種專項等科研和產業化項目的支持下,我國的轉基因植物研究取得很大進展,到2008年種植面積約占全球5%。自主研發的轉基因抗蟲棉,有效地抵御了國外抗蟲棉的沖擊,在抗蟲棉方面形成了較好的規模和競爭力。2008年全國抗蟲棉種植面積達到380萬公頃,占全國種植面積的70%。通過產業化技術的突破,在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方面形成了一批在國際市場有影響的高技術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已與世界著名的美國孟山都生物公司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與之相反,因研發和產業政策滯后,大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急劇下降,難以抵擋美國、阿根廷、巴西等國廉價轉基因大豆的入侵,幾年間喪失了3/4的國內市場。出于安全性考慮,中國尚未批準轉基因大豆、玉米、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的商業化種植。

  其他類轉基因產品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生產和市場競爭力?傮w上看,我國在轉基因技術尤其是規;a業化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發達國家存在不少差距。孟山都、杜邦、拜耳等跨國公司利用其基因技術、專利、市場、營銷、服務和資本優勢,已經控制了國際種業市場70%的份額。轉基因產品的市場競爭正在改變全球農業生產、加工、貿易和糧食安全的格局。

 

  相關資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友情鏈接 >
關于我們 | 會員服務 | 廣告服務 | 網站建設 | 付款方式 | 聯系方式 | 在線留言
地址:遼寧省丹東市興隆街65號 電話:0415-2825729 傳真:0415-2825729
版權所有(C) 2009 中國釹鐵硼網 網站建設:沈陽小壇子網絡營銷推廣
rss
欧美丝袜丝袜综合二区第一页,秘 免费视频网站入口,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久首页
中文字幕无线观看中文字幕 | 日韩成AV人网站在线影院 | 亚洲人成aⅴ在线播放 | 伊人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国产精品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m |